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2:29 点击次数:147
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,李伯伯一家四口在不足15平方米的空间里生活了六年。
李伯伯今年40岁,6年前他得了腰椎旧疾,原本从事的体力劳动也做不了了,本来一家四口只有他一个人赚钱。
面对生活的重压和两个年幼的女儿,他觉得真的真没办法了,为了给家人一个安身之所,他们最终选择了这间位于老旧楼宇内的“劏房”。
这间被硬生生切割出来的15平方米空间,月租高达6200港币,折合人民币近5700元。
就算是这样,在众多劏房中这里已经算是“好一点”了,因为这间房子至少拥有一切基本功能区。
这六年里李伯伯一家就在这小小的房间里,为了生活方便一点,他们真是把收纳做到了极致。
这间房子拥有紧凑而高效的布局,进门后会发现整个15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地分隔和利用。
左手边是孩子们居住的上下铺区域,同时兼顾了大部分的用餐和客厅功能。
右手边是紧凑的厨房和卫生间,两者之间仅由一道推拉门隔开。
整个空间的尽头,是业主相对私密的主卧。
原本独立的区域被极限压缩,却也尽可能地满足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基本居住需求。
客餐厅可以说是这个家的“核心地带”,承载着一家人大部分的共同生活。
这里放了一张餐桌和四把小椅子,空间拥挤每晚一家人也还是围坐在一起吃饭。
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,餐桌上方的墙面简直是收纳的典范。
各式各样的收纳架挂满了洗漱用品,碗筷,甚至电饭煲也安放在这里。
这种垂直空间的高效利用,虽然让屋子看起来有些凌乱,但在有限的面积下实用性拉高了不少。
这张餐桌还兼顾着孩子们的学习功能,紧紧靠墙摆放。
桌子和女儿的下铺床之间只留下了狭窄的过道,连过道上方也安装了吊柜。
两个孩子都在上学,没有独立的卧室,而是共享客厅里的上下铺。
这个上下铺的设计充满了巧思,床尾分别安装了两块简易的折叠桌板。
下铺属于姐姐,上铺属于妹妹,这两块桌板就是姐妹俩专属的“迷你书桌”。
上下铺的位置也让窗户被一分为二,仅能带来有限的自然光。
为了规避户外的喧嚣和蚊虫,窗户常常紧闭。
厨房和卫生间是紧挨着的设计,中间只有一扇密封性不强的推拉门作为分隔。
厨房虽然面积极小,却也做出了高低台的设计。
低处摆放单头燃气灶方便炒菜,高处设置水槽,用来洗碗刷锅洗菜。
除了炉灶和水槽,几乎没有多余的台面可供操作或放置碗碟。
所有锅碗瓢盆都靠墙收纳在铁架上,连半平方米的空间都不敢浪费。
旁边的卫生间仅有约1平方米大小,和厨房仅一门之隔。
由于是暗卫,通风条件不佳,墙面缝隙容易积聚水垢和滋生霉污。
可在许多劏房住户还要用公共卫生间和厨房的情况下,这已算是相当不错的条件了。
这个房子每一寸空间都被利用到了极致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收纳的角落。
除了客厅餐桌上方的壁挂架,靠主卧门边用作女儿衣柜的简易收纳柜。
客厅过道上方也安装了吊柜,用来存放零散物品。
甚至连上铺床尾的窄小空间,也被用来堆放搬家时使用过的行李箱。
它们成了收纳换季衣物和被褥的仓库,几乎顶到了天花板。
劏房门外内部四户相邻的家庭共用着一条昏暗狭窄的走廊,墙壁发霉发黑,电路设施老旧。
屋顶的天台是这个社区难得的“公共阳台”,没事儿的时候可以上来透气。
别看房子面积小,但是改造后的空间还算是的舒服,也算是小房子中创造出来的好生活了。
Powered by 开云体育官网登陆入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